心系桑梓话乡情,科技赋能谋发展。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2月2日上午,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共话乡情乡谊、共商兴皖强省大计,助力安徽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共同推动安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省委书记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通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3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座谈会,安徽省政协主席唐良智,安徽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省领导张韵声、丁向群、费高云、张红文、任清华、罗平出席。
座谈会上,张钹、刘德培、李家洋、邬江兴、李亚栋、程和平、吴伟仁、窦贤康、汤广福、陆林、项昌乐、曹建国、龙腾、钟志华、蒋成保、段路明、程京、王福生、陈军、张宏、丁林、吴福元、王文兴等院士先后发言。
大家深切感到,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可圈可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作用进一步凸显。
各位院士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为安徽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就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农业强省、生态强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等提出意见建议。
大家纷纷表示,将立足安徽所需、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安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引进、维护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更多科研成果在安徽落地转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念兹在兹、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把舵领航。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明确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们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聚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全力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汇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 我们聚焦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汽车首位产业跑出加速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全面布局,新材料产业涌现出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崛起。 我们聚焦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科技体制等重点改革,构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安徽成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净流入的重要地区。 我们聚焦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的转化路径越来越通畅。
韩俊指出,
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人才支撑。 希望各位院士进一步把目光聚焦到安徽,把资源投放到安徽,把成果转化到安徽,为安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围绕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共同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携手服务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化与安徽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助力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当好安徽招才引智的“代言人”“合伙人”,积极参与“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帮助培养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主动为安徽发展出谋划策,共同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崭新篇章。
新闻链接:在这场高规格座谈会上,院士们都说了啥?
让人工智能发展更加安全
张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安徽省安全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去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我希望能根据这个会议精神,在安徽省重点开展安全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
去年4月,在安徽省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安全人工智能研究院。结合这个研究院,我希望能打造三个高地:有关安全人工智能研发的研究高地;围绕安全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高地;产业化落地的应用高地。
根据安徽省和清华大学多年合作经历,我认为安徽省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势:第一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安徽大学是我们国家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校之一,它在我国人工智能方面所做出的奠基性、开创性工作,应被大家充分认识。第二,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科大讯飞的大模型就是国内最早的大模型之一。
希望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做好三件事:一是在安徽省建立一个大模型的测评中心,保障大模型的健康发展;二是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在安徽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自动驾驶产业,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三是利用清华大学在安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积累的大量优势,推动更多安全产业在安徽落地。
科技赋能建好智慧医院
刘德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结合科技赋能和改革创新,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建好智慧医院。智慧医院建设是医疗卫生的能力建设,基本思路是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超计算一系列的高技术放在医疗卫生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阜外医院是全国唯一一家通过智慧服务分级评估4级的医院,我会促进阜外医院加强和安徽省智慧医院建设的合作。
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近几年,我主持的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在阜阳市做了一些试点,基本摸清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管理、重病治疗。这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在医学上已经有统计学意义了,希望这项工作能继续进行下去。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
无农不稳,粮食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根基。一直以来,党和国家把粮食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要装中国粮。
安徽是农业大省强省。去年,安徽粮食产量达830亿斤,这个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安徽在农业粮食生产方面的重大贡献和地位,但是面对这份成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从种子到种源,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要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我希望自己能为安徽在食物安全方面扎扎实实做点事,无论是品种的培养还是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也很高兴看到安徽在重大科技发展上做得特别好,更期待安徽能打造出属于农业领域的大科学装置。
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邬江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校长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数字安徽和创新型安徽建设所取得的显著进展,这些成就有目共睹。
回顾2023年全球数字技术发展脉络,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技术横空出世;二是数据要素,国家推出了相关计划,希望能够激活数据资源的价值,赋能千行百业;三是数字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注重性能,也要注重安全。
面对数字技术热闹的现状,其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比如这些新兴技术落地究竟在哪里?除了不断下降的成本,究竟解决了哪些国计民生问题?伟大的技术有没有温度、有没有亲和力、能不能让老百姓受益?
数字技术发展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实。我们需要求实扎实的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也是如此。求实扎实是创新的本质。
这几年医保部门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希望把人工智能运用到医保领域,提升政府医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近年,我的团队在医保现代化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我希望把成熟的技术运用到安徽,为家乡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保障。
多方发力解决科技产业发展难题
李亚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兼)
关于科技产业的发展问题,我建议开放技术需求市场,可以通过技术拥有方和技术需求方共同建立合资公司,以市场换技术,吸引技术人才和资本开放共赢。
针对安徽布局的新兴优势产业,如汽车制造、先进光伏等,要引导解决上下游产业链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难题。目前新药研发的分子设计和筛选技术等很多关键技术还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我们要重视相关产业建设。
此外,因为我在安徽师范大学兼任校长,在基础教育方面也有一些思考。我想能不能尝试把基础教育往后延伸,让孩子们完成高中学业后,再选择是走职业技术之路还是去考普通大学。
生命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
程和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
生命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我很高兴看到安徽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在大力推动。
我们团队的研究内容和愿景,如新药的创新创制、高端医学器械、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结合,这些和安徽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十分契合。我希望在进行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把科技成果落在安徽、落在家乡。
我现在任教的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在2020年建立的第一批全国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是面向未来10年至15年的前沿性技术领域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的。在这里学习的安徽学子发展得都很好,我也希望能为安徽培养更多人才。
空天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吴伟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院长
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安徽一年多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及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对我们深空探测事业的高度重视。
在三方共建的情况下,实验室在高度聚集人才、重大工程实施、前沿技术攻关、国际合作交流、能力条件建设这5个方面都开局良好。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建议安徽省进一步重视人才资源,尤其是领军人才,多渠道做好这个工作,用更快捷的方式、更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来皖。
此外,建议安徽高标准发展商业航天,利用国家重大工程牵引,带动空天产业发展,开发太空育种、太空旅游等。
新质生产力核心是高科技
窦贤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安徽近年来取得的科创成就让人眼前一亮。安徽形象中,科技含量成分越来越浓重。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方式,具有三个特点: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实际上核心词就是高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要重视高新科技力量。
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必须静下心来,基础科研急不得。安徽对中国科大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安徽省的后续发展也必须要有一所中国顶尖的高校。我们要保持对科技的尊重,花更大力气,有更长远的眼光。
擦亮科技创新金字招牌
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科技创新已经是安徽的金字招牌。结合科技创新,我有几点建议。
聚焦“卡脖子”问题,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不断强化安徽省内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安徽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标志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我们要坚持建好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四个面向”,建立健全“沿途下蛋”机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要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把高水平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结合,建立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发挥科技人才“四两拨千斤”作用
曹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近年来,安徽各项事业成绩显著,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科技创新名片越来越亮,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对于未来发展,我建议:一是发挥科技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凭借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持科技企业落地安徽,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发挥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发挥区域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强宣传推荐,增强安徽的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
大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项昌乐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近些年,安徽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安徽还有着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社会生态,在外的安徽人深感自豪。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催生了新的发展格局。早期的产业集聚是一种快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未来,人才集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其他院士所谈到的要加大教育的培训力度,加大资源的汇集力度,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外,还可以大力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加速在合肥、芜湖等地的布局。
在创新环境上始终走在前列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工作之余,所思所想皆是故乡,想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亲人。看到安徽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内心倍感欣慰。对于安徽未来的发展,有三方面建议:一是要解放思想,思想决定认识,决定着发展、境界,甚至是未来。在创新环境上,安徽走在了前列,要继续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二是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省属高校要加强一流学科的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三是做好医疗卫生相关的科技创新工作。安徽有亳州这一“药都”,应利用好这一优势,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此外,还可以加强医学中心的建设。
合肥在空天信息产业上有基础
龙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我从事的是信息学科领域的研究,主要做的是信息的线上处理,过去卫星获取数据要传到地面处理,这个过程中数据量很大,而且地面处理完之后延迟时间很长。为此,我们在天上直接把信息提取出来,这样传递到地面的信息就是提取结果,信息传输量大大减少,而且系统反应速度也进一步提高。这其中就涉及芯片问题,需要有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落地,合肥在空天信息产业上有基础,我们也计划在合肥落地,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安徽空天信息研究院。
“八新联动”带来汽车体系重塑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
安徽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一大职责,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咨询建议,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汽车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期,新的造车势力不断涌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很多其他汽车技术的发展,总结起来可以称为“八新联动”,即新功能、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架构,这一理念能够带来汽车体系重塑。对于安徽来讲,发展“八新”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潜力巨大,围绕新产品开发,可以做整车创新,像各个方面的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围绕零部件创新,可以做好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发展。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蒋成保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会上,聆听了家乡去年以来取得的发展和进步,心情很激动。作为安徽人,深深为家乡感到自豪。安徽大院大所众多,创新基础好。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的关键则是学科建设,这其中包括学科定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基地等。我建议,从产业集群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助推科技产业发展。
促进量子产业加快发展
段路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合肥实验室杰出研究员
量子是安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从本科到博士我一直在科大读书,从事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算是国内较早一批研究量子的人。未来,量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把量子计算机的规模和质量做好,另一方面是要做好量子产业的示范应用。安徽有着良好的创新家底,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可以和量子研究有很好的结合。当下,还需要一批科技企业一起投入到量子科技事业中,做一些示范性应用,共同促进量子产业快速发展。
-- END --